本站讯 路边的小树苗长成了参天大树;从几千人到现在的三万余人;从普通的专科学院发展到现在的国家首批职业本科大学……2005年毕业留校至今,李淑文走遍了学校的每个角落,一草一木熟稔于心。
请大家跟随小编一起走进山东外事职业大学,聆听一下学校招生就业处科长李淑文的奋进故事吧。
“手”忙“觉”乱,忠于职守
“喂,您好,这里是招生办……”“这个分数很有希望,可以填报。”李淑文刚招呼小编坐下,便急匆匆接了几个电话。放下电话,李淑文略带歉意地看向小编,“我这电话和座机经常‘你方唱罢我登场’,现在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回复一晚上积累的微信和短信。”
“我们几乎没有休息日,手机需要24小时开机,考生和家长不一定什么时间会打来咨询电话,有时早上六七点钟,有时很晚甚至半夜。尤其到了招生季,手机贴在耳朵几乎放不下来,一天得充电四五次。”李淑文介绍道,“这是招生工作的常态。”面对咨询的考生和家长,工作人员不仅要耐心细致地解释,有时候重复的内容一天要说上几十遍。
“只要被需要,我们就会义不容辞地奔向前沿。”李淑文坚信:办法总比困难多。正是这种坚信,她及她的团队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。
2022年9月的一天深夜,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了寂静的夜,李淑文忽然接到因疫情学生滞留海阳服务区无法报到的消息。她当即联系带队老师,在掌握具体情况之后,第一时间与高速卡口和相关部门取得联系,安抚了几百个学生及家长的情绪。从凌晨到早上8点,300余个电话,还有那数不过来的微信语音和留言——李淑文已经嘶哑得说不出话来。
越是艰难处,越是修心时;越是尽责后,越有开心颜。不辞辛劳,随时待命,是李淑文和她的团队招生工作顺利开展并取得成绩的重要法宝。
千里路行,稳中求进
“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”,李淑文大部分的时间都奔波在路上,有时候一天要跑3个县,路程最远近1000公里。为了节省时间,李淑文经常会趁着凌晨赶路,有时实在困得不行,就在服务区简单凑合一宿,天天微微亮时,继续行走在路上。
付出总有回报,李淑文和她的团队迎接了全国各地的学生和家长,带领着他们对学校进行全方位的参观。占地总面积2678.3亩的校园,有时每天要带领家长在校园参观数十遍,脚走到浮肿。
学生一开始是很迷茫的,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专业,更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专业。在带领学生家长参观校园的时候,李淑文总能快速详细地回答考生和家长的问题,为其进行报考答疑,包括学校的专业设置、办学特色和发展优势等,向学生和家长解读了国家对职业学校的优惠政策,也向学生和家长推荐一些有特色、就业前景良好的热门专业。
这是她始终坚持“换位思考、严谨而专业”的工作理念,也是她10年来重视平日师生工作、生活的素材积累才有的成绩。
李淑文讲道:“我们的工作职责就是带领团队执行和完成新一年的招生目标,做好学校的宣传、报名、考试、录取、报到的工作。”为此,她始终把职责作为履行使命、完成任务的出发点,把学习作为提升素质、推动工作的助力点,带领团队,在招生工作中稳步前行。
家校一体,硕果日新
提到家庭,李淑文的眼眶湿润了。因为工作性质,又是学校双职工家庭,李淑文和丈夫经常忙起来半月都见不着孩子,对家庭,尤其是对孩子,李淑文总感觉有亏欠。
一次出差回家,李淑文和丈夫在住宅小区偶遇了玩耍的儿子,儿子看到父母的一瞬间立马就跑了过来,转过头对其他小朋友大声喊道,“你们看,这就是我的爸爸妈妈!”语气中的肯定与自豪,以及夹杂着的唯恐父母“凭空”消失的小心翼翼与忐忑,让李淑文夫妇忍不住当场落泪。
以校为家,以家为校,简简单单的8个字,是李淑文十几年敬业精神的诠释。虽然有艰辛、有不舍,但是在繁忙的工作中也会收到很多来自学生和家长的温暖。
一年冬天,学生家长心疼她嗓子发炎、声音嘶哑还坚持咨询,特地熬制了清热润喉的粥。看到桌前热气腾腾的粥,雾气遮住了眼镜,让李淑文觉得这个冬天不再寒冷……每逢休息日,学生也来看望李淑文,或一两个,或成群结队,或一句话,或一个拥抱,每一个场面都让李淑文记忆犹新,家的感觉是如此的温暖如春。
“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”,为了高标准,高质量完成招生任务,李淑文持续探索招生新方法、新途径,取得了新成绩:连续多年被学校评为优秀员工,负责对接的齐鲁晚报--齐鲁壹点和新浪网的招生直播,浏览量达2万多,一直是所有学校中浏览量最高的,深受学生喜爱和关注。李淑文时常感慨万千:“我认为我工作中最大的成就就是让每一届的学生了解我们外大、选择我们外大。”
奋斗中送走岁月,实干中铸就辉煌。招生宣传不是一时一人之事,是山东外事职业大学长期发展和优秀人才培养的基石,需要常年默默地坚守和数年持续不断的累积。招生宣传也是一项育人工作,是高校品质的重要呈现环节,也是考生选择高校的第一印象。面对严峻的市场大环境,李淑文丝毫不胆怯:“我们是铁军,是钢铁铸就的‘战士’,我们同心同德,同向同行,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路上,共同擘画学校的美好图景。”
文/图 杜宇航